宋人赵异日:“凡言锁院者,机密之谓也。故试士、撰麻皆如此”。撰麻锁院是做什么的?由谁来担任?
撰麻锁院主体
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撰”指“著述;写作”;“麻”指造纸的材料、纸张的质地。纸张质地的不同反映了制书礼仪的轻重与高下。“纸以麻为上,藤次之,用此为重轻之辨”。麻纸根据颜色的不同,又有黄、白之分,白麻重于黄麻。“惟除拜王公将相则用白麻纸书……自制书已下至发日敕,则用黄麻纸书之……若降敕旨谕事及敕牒,则用黄藤纸,其礼又降于黄麻矣。”
因此从礼制上来说白麻的重要性远非其它诏书可比。有些白麻制书事关机密,在草诏时要求撰写人员锁院,以防机密泄漏。因此我们可将撰麻锁院定义为撰写白麻制书时,为防止机密外泄,将撰麻人员锁于固定的场所的一种制度。锁院撰写制书的范围是特定的,即下达任免与皇帝有着极其密切关系的内亲和直接影响国家政柄的将相重臣时使用。
宋代撰麻锁院的主体为加知制诰衔的翰林学士。见翰林学士创建之初的目的即是出纳密命,将皇帝旨意快速下达,其主要职责是出入侍从,草诏书,备顾问,这决定了翰林学士必须是博洽古今的人才能胜任。所谓“学士职清地近,极天下文章之选,非深厚尔雅不足以代王言,非直谅多闻不足以备顾问。”
但并非所有的翰林学士都可以代王言,掌司内命。起草制书者,都有一到二年的试用期。试用期满,加以“知制诰”衔后才可起草内制诏书。宋承唐旧制,翰林学士也必须带上“知制诰”三字,才能起草内制。
“翰林学士,祖宗时,专典内制,则必带‘知制诰’三字,此不易之制。”否则,翰林学士只是一种荣誉头衔。元丰改制前,翰林学士有兼权知开封府、三司使等职事,并不归学士院草制,此种翰林学士挂衔,可视为贴职。凡带“知制浩”之翰林学士通称“内制”。明代人陆深说:“宋制以翰林学士代知制诰谓之内制。”可见翰林学士只有带上“知制诰”衔,才有起草诏书的权力。
撰麻锁院场所
撰麻锁院的场所为学士院。北宋初年的学士院没有设在禁中,而是在皇城之外。学士院“院在宣徽院北”。宣徽院与枢密院同在中书省之北,而中书省“在左掖门外西面北廊”,左掖门是东京大内南面三门之一“南三门,中日宣德……东日左掖……西日右掖。”可见,宋初学士院在皇城外东南角,与宣徽院、枢密院相邻。宋初学士院之所以设在皇城之外主要是因为皇城规模很小,周围不过5里,面积仅是唐代长安宫城的十分之一左右。
因此,北宋的中央官署一部分在宫城内,一部分则在外,不如唐代长安那么集中。学士院在外,君主宣召学士则常在内东门小殿,入侍之地与待诏之所有一定距离。学士院与内东门小殿一外一内,宣召起来不方便,‘由此导致元丰以后学士院址的变动。
“元丰既新官制,建尚书省于外,而中书门下省、枢密院、学士院设于禁中”元丰改制后,将枢密院设在了禁中,而学士院移院于“枢密院之后”,也迁往了禁中,并与枢密院“腹背相倚,不可南向”。
南宋初年,“高宗自建康入临安,以州治为行宫”,虽然宋高宗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为皇帝草诏、顾问的翰林学士却不可一日没有,因此始设行宫就设有翰林学士院。学士院“在行宫和宁门内”。
由于南宋宫城规模更有限,官署有许多在北门和宁、南门丽正之外的某坊、某巷、某岭、某山,比北宋时更为分散。北宋时原在禁中的一些机构也不得不迁出宫外,如“罔门、客省、四方馆右在和宁门外”,只有学士院仍然设在宫内,保持了与皇帝比较亲近的关系。翰林学士在受旨撰麻时就锁于学士院内草诏。
之所以把撰麻锁院的地点设在学士院,不仅是因为学士院是翰林学士办公的场所,也在于学士院本身就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学士院门户森严,非本院人,虽有公事,亦先铃索。”遇有文书下达,必须先由内臣在学士院门外拉响特置的铃索,院内小判官出门领受词头,回院交给院使,然后再由院使交给学士起草。
撰麻锁院时间
宋代撰麻锁院时间多在黄昏或夜间。夜间锁院撰麻的史料我们可以找出很多:拥立宋徽宗有功的宰相曾布,为奸人蔡京攻击而罢相的制书就是晚上所草“是晚锁院,宣翰林学士郭知章草免(曾)文肃相制。”撰麻锁院的时间多在夜间与翰林学士院的宿值制度有很大关系。翰林学士作为“天子私人”,为了便于皇帝随时召见,顾问草词,“翰林学士分日递直,夜入宿”,实行宿直制度。
宋太宗时,沿唐习惯,每逢双日下达内制,内制中包括要求学士锁院撰写的麻制。内制由翰林学士连夜于院中起草,所以学士“每双同夜直,只日下直”。罾靖康罹难后,宋室南迁,各项制度草创,学士宿直没有统一规定。
至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重新订立宿直制度,诏令翰林学士与经筵讲读官每天轮流直于学士院,“稍复祖宗故事”。此后,学士大体“夜直有常”。当然学士宿值期间撰写的诏书并非全部要求锁院,只有那些非常重大的,事关机密的白麻制书才锁院。
何时锁院?
学士院撰写的诏令文书名目繁杂,“拜免王公将相妃主日制,赐恩宥日赦书、日德音,处分事日敕榜,大号令日御札,赐五品官以上日诏,六品以下日敕书,批敕群臣表奏日批答,赐外国日蕃书,道醮日青词,释门日斋文,教坊宴会日白语。”
如此多的诏令、文书在撰写时并非全部需要锁院,需锁院的主要是除授罢免官职的白麻制词,表疏、青词、斋文等则不必锁院。皇帝的嫡妻称皇后。皇后的废立是影响朝政的大事,不仅是皇帝的家事,更是国事。因此宋代对册后制词,一直都锁院撰写,在宣布之前严格保密。除此之外还有太子。
太子作为储君,是关系国本的大问题。唐代人宋务光云:“太子者,君之贰,国之本,所以守器承祧,养民赞业。”因此,册立太子,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所谓:“国在立太子者,防篡弑,压臣子之乱也。”显然,择立皇太子、培养皇太子,并保证传位的顺利完成,的确是一个关涉国家根本的重大政务。
然而皇帝这个富有天下、贵极人寰的位子太诱人了,宫阃之中,兄弟子侄之间,为了抢班而骨肉相残、腥风血雨的事史不绝书。为了尽量避免流血事件,学士院在撰写立太子的诏书时是严格保密的。宋代对皇太子的设立严格体现了“帝与士大夫同治天下”的基本国策。立哪位皇子为储君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皇帝必须与大臣们商议,得到认同后再有中书省下“熟状”给学士院锁院撰麻。
宰相“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号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是非常大的。有宋一代,宰相的除拜制词都要求锁院撰写。宋初就有这样的规定“凡拜宰相及事重者,晚漏上,天子御内东门小殿,宣召而谕,给笔札书所得旨。禀奏归院,内侍锁院门,禁止出入。”
重要的军政要员指宣抚使、枢密使、节度使之类的官员。宣抚使北宋时或传诏抚绥边境、宣布威灵,或统兵征伐、安内攘外,事毕即还罢使。南宋时宣抚使多为前线划区防守大军主帅,措置军事,节制将帅,督视军旅,辟置僚属,统兵作战,为朝廷捍御边防重责所寄。宣抚使掌握着军队,军队对一个王朝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朝廷对宣抚使的任命相当谨慎,任命诏书锁院拟定。南宋绍兴六年(1136)三月,湖北、襄阳两路宣抚使岳飞,因母亲病故,自解职务以处理丧事。后朝廷要求其起复,同年四月“初八日进熟状,锁院,初九日降制”。
除此之外,枢密使的任命也要锁院。宋代掌管军事的机构为枢密院,“枢密院与中书号称二府,掌兵符、武官选拔除授、兵防边备……”。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宋代对枢密使的任命要求翰林学士锁院撰写白麻。
除了更进一步的官员外,罢黜大臣也会锁院。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朝臣们之间的斗争是异常残酷的。有宋一代朝臣之间的斗争也非常突出。有争斗就会有得势者,同样会有失势者。失势者就不免被罢黜,而罢黜官员又是极为机密的事,所以学士们在撰写罢黜大臣的制书时要求锁院,以防事情败露。
熙宁六年(1073)三月十六日,“当晚锁院,明日安石出金陵。”元符末年以定策之功而升为宰相的曾布,因反对宋徽宗提拔蔡京为相被冷落。不久宋徽宗下令:“锁院,宣翰林学士郭知章草免文肃相制。”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1118366@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简知小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zixun.com/56771.html